乐发9tt代理_乐发9ttAPP

乐发9tt代理|2023-01-22

乐发9tt代理

  今天(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方式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

  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在距今5200—4300年前后。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显示出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湖北屈家岭遗址为长江中游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群,遗址新发现距今约5100年的史前水利系统,为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水利设施之一,并发现大型聚落、高等级建筑基址等,为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最新考古证实,屈家岭遗址存在多处史前水利系统。其中,熊家岭水利系统位于遗址东北部,由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其水坝为土筑而成,现存坝体高约2米、宽约13米,长约180米。蓄水区面积约19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西湖湖面的大小);灌溉区面积约8.5万平方米。测年数据表明,早期坝的年代为距今约5100年,为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水利设施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表示,大型水坝的发现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识。

乐发9tt代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刘建国:目前来看,第一,年代很早;第二,体量很大。体量很大就表明它能够储藏很多的水。这些水在旱季,特别是应付那种比较干旱年份的时候,可以有力保障灌区农田里的水稻能够正常成长,能够获得丰收。水稻丰收对史前人类、对他们的聚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丰收了,可能有些人就不需要都来种水稻,有些人可能专门去制陶器,或者做玉器,这样社会就分工,阶层也会出现,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往前发展、往前推进。所以水坝的发现非常重要,是文明不断向高级层次发展很关键的证据。

乐发9tt代理

  考古人员发现,熊家岭水坝分早晚两期,延用年代较长,坝体硬度和密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人工筑造痕迹,坝体中还发现原始的“加筋工艺”,即在土体中掺杂植物根茎,以增强坝体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发现了“草裹泥”的建造工艺。而类似规模的水坝还发现多处,专家表示,这标志着史前先民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从被动地防御水旱灾害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为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治水方式和聚落形成等提供了细节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刘建国:熊家岭坝体不全是草裹泥,有的地方不一样,所以古人有可能是根据他们的经验,选择不同的方式加以堆筑墙体。而且墙体在发掘的时候非常坚硬,有类似于夯打的迹象,应该是有意做过一些特殊的加工,所以坝体非常坚固。从这上面来看,在5000年前,在江汉平原,这些史前先民智慧应该是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了,他们能够很好地去认识了解所处的自然环境,然后选择适合他们生存的居住地和种植区域,再加以改造,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这地方定居下来,旱涝保收,文明不断发展。

乐发9tt代理

  近年考古工作还揭示,屈家岭遗址先后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个史前文化阶段,主体年代为距今5900—4200年,存续近2000年之久。此外,还新发现了105万方的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基址等,年代明确,结构清晰,工艺高超。另外还曾发现史前稻作遗存、年代最早的高温黑釉陶等,一系列发现为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样本。(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新网重庆12月9日电 题:重庆打造“渝馨家园”品牌 助残疾人群体寻得幸福感

乐发9tt代理

  “这些都是蒋阿姨做的‘小鱼’,你们看,漂亮吗?”在明亮整洁的直播间内,20岁的小杨(化名)面对镜头毫不怯场。他语速很慢,脸上挂着笑容,努力将手上的编织作品展示清楚。这是近日在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的一幕。作为“渝馨家园”的常客,半年多来,小杨学习纸艺、烘焙蛋糕、尝试剪视频做直播……收获颇丰。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馨小爱直播室内,小杨(化名)正在直播。记者 何蓬磊 摄

  为持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明确提出打造“残疾人之家”服务品牌“渝馨家园”。根据残疾人需求和基层工作特点,依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通过统筹整合现有资源,改造利用闲置社会资源,建设具备党建活动、日间照料、社区康复、技能培训、文化体育、辅助性就业、法律维权、志愿服务、协会活动、业务代办等功能的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市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两年多来,当地已建成“渝馨家园”300多家。记者实地探访看到,这一品牌正书写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

乐发9tt代理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一角。记者何蓬磊摄

  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依托街道下辖的铁路坡社区打造,于2022年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五星级“残疾人之家”。约800平方米的空间设有服务大厅、办事平台、活动室、图书角、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及文化活动中心等,可为辖区残疾人提供民生保障、文化休闲、康复医疗、日间照料、法律援助等服务。

乐发9tt代理

一位残疾人正在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的法律咨询室做咨询。记者何蓬磊摄

  “我们跟残疾人朋友打交道的时候发现,他们很多时候不太愿意走出家门,缺少融入社会的机会。”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冉红介绍,基于工作经验,街道在打造“渝馨家园”时更注重“家”的建设,在医疗、教育、文体、法律等方面下足功夫整合辖区内资源,目的就是让残疾人朋友有自己的阵地可用、有综合一站式服务可享,并提供就近就便,更常态化、精细化的服务。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设置的残疾人学习角。记者何蓬磊摄

  冉红表示,在“渝馨家园”,残疾人群体可看书学习、沟通交流,慢慢地结交朋友,甚至掌握相关创业就业技能,在重拾信心的同时,也为融入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每当我告诉小杨要来渝馨家园,他都会充满期待,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小杨母亲陶女士说,看着孩子变得越来越开朗、快乐,全家人非常欣慰。

在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们正在学习编织技艺。记者何蓬磊摄

  周一摄影课、周二纸艺花、周三书法班、周四学唱歌、周五编织班,开展技能培训、义卖残疾人手工文创……记者了解到,“渝馨家园”还会根据地方实际,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以全方位服务满足残疾人多层次需求。“两路口街道‘馨爱之家’编织志愿服务社”就是其中一个成效初显的探索。

两路口街道馨爱之家手工编织铺上挂满了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们的各种编织作品。记者何蓬磊摄

乐发9tt代理

  “为残疾人服务的场地有了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经过集思广益,2023年3月,编织志愿服务社正式成立。”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邓洁介绍,经过9个多月的建设,编织志愿服务社已成为一个残疾人群体热衷参与的创业就业特色品牌,开展了两期培训,开设课程40余节,成员编织作品达三四千件,举办了20场义卖。令邓洁印象深刻的是,有次义卖一个下午就卖了七八百元,所得收入直接存入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专用账户,用于持续发展助残事业,大大激发了成员们的积极性。

在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正在学习编织技艺。记者何蓬磊摄

  从钩织一朵小花学起到如今的毛线编织狂热爱好者,56岁的编织骨干蒋玉(化名)犹如打开了一扇新生活的大门。蒋玉说,因为“渝馨家园”,自己退休后原本枯燥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乐发9tt代理

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在养老院为老人们送亲手编织的围巾。记者何蓬磊摄

乐发9tt代理

  记者到访当天,恰逢编织志愿服务社的成员们前往附近养老院为老人们送温暖。65岁的金明(化名)把亲手编织的红围巾系在老人脖子上,神情满足。金明说,从未想过身患残疾的自己还可以发挥价值,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未来,她将与同伴一道,用公益回报社会,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