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系列重要部署传递出2024年经济工作新动向。
经济回升向好 恢复仍处关键阶段
中央政治局会议总结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2023年经济运行“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针对2024年经济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系列部署。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明年需把握“三个统筹”重要原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说,会议提出的“三个统筹”是明2024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扭住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指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关键是把握好蕴含其中的辩证关系。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通过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上的“进”来实现“稳”。在“立”和“破”上也需要把握好先后顺序,否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大局,这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经济循环畅通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对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扩大高水平开放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离不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会议提出,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聚焦民生关切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会议指出,经济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聚焦民生关切,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各项决策部署高质量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困难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长三角区域是我国人口流动规模较大的区域,5年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持续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协力勾画民生福祉最大同心圆。跨省申领身份证、跨省户口迁移、跨省就医、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在医疗、教育、养老、政务服务等诸多领域,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创新举措,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在一系列“硬”基建的基础上,许多公共服务的“软”联通也正加速推进。
在这其中,医疗保障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之一,作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长三角区域在医疗一体化方面正在进行哪些探索?
医疗保障一体化加快推进 看病就医更便捷
宁波市民 姜爱国:医生我要出去旅游了,因为睡觉睡不好,配点安眠药。
今年70岁的姜阿姨,住在宁波市东钱湖镇,随着最近宁波天气变冷,她和老伴商量着要去云南走走。跟以前一样,每次出门旅游她都会就近去镇上的医院配些药。
宁波市民 姜爱国:以前不能用医保卡,就直接现看,看完以后再回上海报销。后来进一步又好点了,可以在宁波报销,有一个专门的上海报销点、报销窗口,可以在宁波报销。报销数量少的,不是住院的,当天能够给你结算。要是住院的,要一个星期以后把钱打到你的卡里。
说起医保报销,姜阿姨感触特别多,她出生在上海,医保参保地也在上海,退休后她常年跟子女居住在宁波。开始几年,她在宁波看病需要办理转外就医手续,程序复杂不说,想再回上海看病就很麻烦了。2018年,宁波作为首批长三角地区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城市,开通了和上海之间的门诊直接结算;后来又开通了全国的跨省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和慢特病直接结算。现在姜阿姨不管在宁波还是上海,甚至去其他省份旅游,一张医保卡就搞定了。
翻开姜阿姨今年的就医记录,一共有21条。其中6次是在上海,15次是在宁波。在宁波的15次就医记录中,有10次是在三甲医院,5次在家里附近的卫生院。看病问题变得越来越简单。
一个长三角医生的“双城生活”
2018年,长三角地区就已在全国率先试点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已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全覆盖,极大方便百姓看病就医。
以宁波为例,今年以来,上海、江苏、安徽参保人在宁波门诊就医达45.42万人次,比2022年全年增长99.55%。
除了医保报销,医疗资源的协同发展,也让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百姓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李晓林是上海六院的医生,去年,上海六院与安徽省立医院合作,在合肥市长丰县建立了上海六院安徽医院,上海六院从品牌到技术到管理,全部平移到这家医院。李晓林作为骨科主任医师,被第一批派往了安徽,至此开始了他的双城生活。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 骨科知名专家 李晓林 :我是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在合肥这边工作,那么星期五到星期一是在上海工作。
周二一大早,李晓林就赶到上海六院安徽医院查房。
患者万江涛因为车祸大大小小做了三次手术,可是仍然行走困难,辗转安徽好几家医院都说手术难度太大,万江涛的父母考虑带他去上海治疗,但是行动不便加上往返住宿等费用,一家人迟迟没有动身。
患者家属 万伯顺:后来一打听,安徽省立医院北区有一个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设的一个安徽医院。我们说这就有希望了。
五天前,李晓林给万江涛做了髋关节松解加异位骨化切除手术,术后小伙子的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了。
患者家属 万伯顺:这手术才5天,走路就感觉到比以前就稳得很多,我们要感谢省立医院能够跟上海合作,把上海好的医疗资源引到安徽,这也是造福安徽。
下一步,上海六院还要继续加派专家到上海六院安徽医院,完善各学科建设,利用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带动安徽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党委书记 杨会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还有20多位知名专家,包括我们现在已经开了5家知名专家门诊。我们去年有一个统计数字,大概有1000多准备到上海去看病的患者,现在都留在我们这家医院进行治疗。
目前,安徽省已引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优质资源,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创伤、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
到2023年底,安徽将推动每个市与沪苏浙成立跨省医联体、专科联盟、科联体等不少于10个。
“候鸟”老人的异地养老记
除了医疗,人口老龄化,也是当前长三角区域民生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共计4789万,占总户籍人口的2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此,三省一市各级政府积极合作,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培育异地养老多种新模式,如今,在长三角区域内不少老人都开始选择田园式养老、旅居养老等新模式。
这段日子,家住上海的胡福增、徐德馨夫妇正在江苏省宜兴市的一家颐养中心度假,他们计划在这里住上几天,用山林间的新鲜空气给久居城市的自己“洗洗肺”。
上海市民 胡福增:感到空气特别好,氧离子丰富,我们感到应该到这么好的地方去体验一下。
午休过后,胡福增夫妇和来自上海、南京等地旅居养老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秀才艺,虽然刚认识不久,大家却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上海市民 胡福增:江浙一带的旅居基地,它各种设施非常齐全,你爱好书画也好,爱好体育运动也好,都配备了设施,而且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老年人在一起各种活动,感到非常快乐。
为了满足像胡福增夫妇这样“候鸟老人”的康养需求,长三角各地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旅居康养中心。自2019年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发布以来,截至目前,已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近40个城市的108家养老机构、近五万张床位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老人开放,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入住机构。从2020年开始,胡福增夫妇每年都会在宜兴、宁海,无锡、昆山等地旅居数月。
上海市民 胡福增:我们现在这样自己还有活力,家里还有一定需要我们照看第三代。现在马上到养老院去长期住着,我们感到暂时还不大适合我们。像旅行社这样走马观花、急急忙忙、跑来跑去,实在也受不了。旅居比较适合我们,时间可以长可以短。长,你住个几个月也可以,短,你住个三五天都可以。
随着长三角区域各种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为胡福增夫妇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
上海市民 徐德馨:现在有高铁,有动车,很快就到了,而且高速公路又很好,所以我们国家这方面真的是做得很不错的。
上海市民 胡福增:医保可以异地结算,一卡通。一个卡到长三角地区旅居,不管是医疗,不管是交通,不管是旅游,拿了这张社保卡,刷一刷就可以通行无阻。
这几年,老两口领略的各地风土人情、结识的新朋友、参与的各式活动,丰富充盈着他们的老年生活,旅途见闻还被胡福增制作成了各类相册。对于未来,他们也有更长远的打算。
上海市民 胡福增:我们孩子这一辈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我到八九十岁不能动了,我的女儿不可能像我们照顾老人这样来照顾我们,这是客观的事实,哪怕是她有孝心也力不从心。现在到这里旅居到那里旅居,也是在看各个旅居点的养老情况怎么样,如果感到某一个地方特别合适,那么可能将来会选定那个地方养老。
长三角地区打造更加立体“民生幸福圈”
除了培育异地养老新模式,在养老产业协同化发展方面,长三角地区还对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等方面开展一体化试点,努力为全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长三角方案”。
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除了医疗和养老,三省一市也已协同立法支持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如今,长三角区域内的居民,凭借手中的一张社保卡就可以办理长三角人社、公安、民政、医保等多领域政务事项,领取350多项待遇补贴,游玩长三角2707个文旅场馆,加载“交通联合”功能的社保卡还可以通乘长三角所有城市的公交和地铁。
政务服务的跨界联通,正全力助推长三角地区打造更加立体的民生幸福圈。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白玛央金 李文杰 牟媞媞 高磊 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