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助力欧洲和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发展。欧盟对中国的需要远大于中国对欧盟需要,但多年来,欧洲经济为美国所累,外交政策也受美国裹挟,独立自主性不断减弱,成为影响中欧关系的制约因素。
作者:亚尼斯·瓦鲁法基斯
(Yanis Varoufakis)
希腊前财政部长雅典大学经济学教授
随着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人们很自然地希望通过官方声明与讲话,分析影响中欧关系和欧盟对华政策背后的深层推动力。但要理解这些力量的本质,还要追溯到1971年的8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维持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固定汇率,标志着由美国自己一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欧盟现在的商业模式正是为了应对从固定汇率制度到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动荡过渡而形成的。中国的崛起及其与欧洲不断演变的关系,也需要放在同样的角度来审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欧洲货币与美元之间固定汇率制(即欧洲的美元化)能够稳定运行的前提,是美国对欧洲国家和日本保持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只要美国对欧洲保持净出口,那么注入欧洲的美元就最终将回流到美国。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变成了一个净进口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持续性便难以维系。于是,美国秘密向欧洲和日本提出了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种模式——我称之为一场“黑暗交易”。这种“黑暗交易”很容易理解,美国在贸易逆差下,仍旧保持对欧洲和日本产品的高需求。作为回报,欧洲和日本自愿将利润投资于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由此,美元成为了一种被美化了的“借据”,美国可以用它来购买欧洲和日本工厂生产的几乎所有东西,而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家别无选择,只能投资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黑暗”的交易呢?因为它给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带来巨额财富,却永久性地压低了德国等欧洲净出口国的工资水平,还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了缓慢的衰退,美国中心地带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萧条。
上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和欧盟陷入这种畸形的关系时,中国崛起了——它意外成为了美国主导的这场“黑暗交易”的受益者。这场“交易”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这样:美国将整条生产线搬到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出口到美国;美国人用美元购买这些产品,而中国人则把挣到的美元投资于美国的金融部门,例如购买美国债券。那么美国会利用这些储蓄做什么呢?它会把从欧洲、日本和中国获得的大部分利润投资于世界各地的新资本设备。简而言之,美国“回收”了别人的钱,并得到了很大一部分由此产生的利润和租金。这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回收”机制在2008年彻底崩溃。在欧洲和亚洲每天向美国注入数十亿美元利润的支持下,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家们不断堆高不可持续的赌注——美其名曰“结构性金融衍生品”,最终赌注倒塌,引发了金融海啸。随着雷曼兄弟的最先爆雷,一块块恶性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拖垮了整个欧美银行体系。在那个时候,西方国家一边为大多数人实行紧缩政策,另一边通过疯狂印钞来救助金融业及其大企业客户。结果是金融市场大幅复苏,但生产性资本投资崩溃,因为大多数人买不起昂贵的新商品了。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工人阶级的萧条,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极右翼种族主义在欧美的兴起。
西方资本主义最终没有垮掉,要感谢两位“大救星”:第一要感谢它们央行的印钞机——这个刚才已经说过了;第二就是要感谢中国。雷曼兄弟破产后,中国政府立即明智地增加了国内投资,用扩大内需弥补可能的外需损失。因此,中国没有受到西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不仅如此,中国的大举投资也为美国和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以上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当前的中欧关系:欧盟需要中国远甚于中国需要欧盟,但欧盟对华关系受到美国的制约。须知欧盟本身的基础就有缺陷,这一缺陷早在2008年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欧洲之前就业已存在:欧盟与美国不同,美国拥有一个统辖全国的财政部、完全统一的银行体系,以及国家总体投资计划——当然,其中包括庞大的军工复合体的巨额预算;但欧盟什么都没有。结果是,2008年之后,以希腊为开端,大多数欧洲国家政府背上了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而导致其投资水平降至本就不高的美国以下,更不要说跟中国比了。欧洲民众也过上了“苦日子”。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5年,我们来看结果。2008年,欧洲的国民总收入比美国高出10%;到2022年,美国反比欧洲高出26%。而且,欧洲人不仅总体上更“穷”,人均收入也比美国少了。更糟糕的是,自2009年以来,欧洲国家未能像中国或美国那样大力投资于未来技术,如电池、太阳能、微芯片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对云计算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赋能其科技巨擘和数字金融转型,但欧洲却没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洲虽然目前仍属于富裕经济体,但已经在走下坡路。中国的科技巨头和数字支付系统的大规模增长,威胁到了以美元为基础的传统全球支付体系,因此美国意欲对中国发动新冷战,但却把欧洲也拖入其中。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在欧洲原有的南北分歧基础上又增加了东西分歧,并极大地推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独立自主,使其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更难摆脱美国意志。总之,当欧洲领导人参加本届中欧领导人会晤时,他们选择立场的自由度将比以往少得多。欧洲已今非昔比,如果中欧关系受到制约,对双方人民都没有好处。
责编:宋平 栾瑞英
实习生金奕伶、何佳亦有贡献 【编辑:曹子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自11月30日在阿联酋迪拜开幕以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帮助全球绿色转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引发多方热议。“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欧盟新闻网站Euractiv 4日报道称,在大会上,中国成为每个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如果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能源转型的成功似乎遥不可及。
“能源转型的先行者”
在出席COP28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走上全面绿色转型轨道,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风电光伏设备和动力电池主要供应国,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成本大幅下降,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
“德国之声”4日的报道援引金融市场数据提供商Refinitiv的分析称,中国绿色能源项目不仅规模庞大,产能也在快速增长。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22年,全球新增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能力的近一半在中国。中国正在计划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并且超额完成部分绿色能源目标。有专家认为,有针对性的政府措施是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建立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的原因。
“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和低成本控制使中国在未来10年的风能和太阳能发展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西班牙《能源报》近日援引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23年,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几乎为美国和欧洲总和的两倍多。该公司副总裁兼亚太地区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研究负责人亚历克斯·惠特沃斯表示:“中国在2020年宣布了2060年碳中和目标,此后中国一直在重组其电力行业,所取得的实际进展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正在寻找新颖而大胆的方式为绿色清洁能源开辟道路。”据西班牙《先锋报》3日称,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解释了为何该国的沙漠似乎变成“一片汪洋”——从远处看,库布其沙漠中数百万块太阳能电池板反射的光就像是一片水域。事实上,它们是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接下来的10年里,这些电池板的安装数量还要翻一番。
德国《时代周报》2日的报道将中国称作“能源转型的先行者”。报道称,全球几乎有一半的电动车在中国上路。11月中旬,赫尔辛基能源研究和清洁空气中心 (CREA) 的一项分析显示,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太阳能增长最快,预计2023年装机容量将达到210吉瓦左右。CREA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称,这意味着中国在短短一年内创造的太阳能发电量是美国整体的两倍。根据计算,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最早可能在明年出现“结构性”下降。
中国一直在做着巨大努力
COP28期间,各国就旨在帮助脆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损失和损害的基金达成共识。但对于中国扮演的角色出现一些争议。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应该在这一领域付出更多的费用。对此,沙特阿拉伯“阿拉比亚电视台”网站评论称,中国已经付出了许多,并正进一步兑现其对气候治理的承诺和义务。相反,西方国家承担的责任应当更大、更为突出才对。由于长期排放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应该主要负担损失和损害的成本。
阿拉比亚电视台报道称,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在做着巨大的努力,并不断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始终秉持原则,重视自己的有关承诺,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有力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合作中清洁能源占比直线上升,通过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合作,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埃及《金融报》撰文指出,发展中国家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度要高于发达国家,让技术上远远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完全抛弃化石燃料有着现实困难。因此,在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化石能源和排放等时,理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即应该显示基于各国客观现实和基本国情的差异性,而不是不加区分地“一视同仁”。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庞大,但人均收入仍与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能力与责任的相匹配。
解振华在COP28期间表示,未来,中方将继续以务实的行动和南南、南北合作举措,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双碳目标背后是技术的不断创新
林伯强告诉记者,对于绿色产业中国一直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现在中国在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不但是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源源不断向全球提供来自中国的贡献。
西班牙REVE新闻网4日报道称,中国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战略不仅有助于清洁环境,而且有助于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部门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刺激了技术进步,使中国和全球都为之受益。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生产力和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
总部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能源是中国最早投身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现在公司产品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英利还联合华为等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业,在行业内倡导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践行中国双碳目标。公司董事长尹绪龙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背后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只有通过不间断的技术进步,才能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的1/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以及行动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发挥着带头作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其实面临着非常大的现实挑战,因此,中国的每一个行动和经验,都将为全球提供宝贵的经验。(环球时报 倪浩 唐亚 黄培昭 青木) 【编辑:曹子健】